文化創意 Service project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景觀形成機理、洞穴景觀旅游價值評價、旅游洞穴類型劃分、旅游活動對喀斯特洞穴環境影響、喀斯特洞穴景觀保護等方面,并主要取得了幾個重要認識:(1)喀斯特洞穴的發育以溶蝕作用為基礎,但也存在著機械侵蝕、生物侵蝕、空氣與氣蝕以及各種沉積作用。(2)按照洞穴成因,洞穴可分為滲流帶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潛流帶洞穴和深潛流帶洞穴,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3)對喀斯特洞穴旅游價值的評價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定性評價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區位、知名度、規模、景觀的豐度、價值和功能、容量等;定量評價則多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數學模型。(4)旅游活動對洞內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洞穴溫度、CO2含量與客流量呈正相關關系;燈光植物滋生主要源自洞穴燈光照明、游客帶進的孢子及細菌。(5)實行游客分批進入制,將有利于保護洞穴環境和保育洞穴景觀。(6)實行區域旅游組合開發、增加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產品、加大景區保護力度與市場營銷力度、加強從業人員培訓等,可延長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已有研究大多從地學和旅游學的角度入手,且偏重于開發和評價方面。今后,應加強現代技術在洞穴旅游開發中的應用、洞穴旅游的管理、洞穴醫療旅游、洞穴旅游環境容量量測、洞穴旅游形象塑造和洞穴旅游開發時序等方面的研究。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司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