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Service project
我國洞穴旅游的歷史發展階段
從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隨著我國一系列的經濟改革, 洞穴旅游資源的開發得到了蓬勃發展, 90年代旅游熱潮的興起及5天工作制和“五一”、“十一”等黃金周的出現,更是極大地促進了洞穴旅游的開發。根據我國旅游洞穴的開放時間梳理,可將我國洞穴旅游的發展劃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探索起步期(1980 年以前),我國古代人們到洞穴的旅游活動歷史悠久,但以盈利為目的的洞穴旅游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這個階段開發的旅游洞穴相對很少,這些洞穴大多都是以文化為媒介載體、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態為主要吸引物,如宜興的善卷洞(1934 年對外開放,4A級)、張公洞(1934年對外開放,4A級),桂林市內的蘆笛巖(1962 年對外開放,4A級)、柳州市內都樂巖(1974 年對外開放,3A級)等,不僅具有豐富、千奇百怪的的溶洞景觀資源,更重要是的還有古人的游記和洞穴石刻、書法等歷史遺跡,其歷史人文價值厚重。-經開發,馬上受到當時廣大游人的推崇,且在現在的旅游景區質量評定中等級較高,一直延續至今,對以后洞穴開發的影響甚深。第二階段為高速發展期(1980~2000年),前期的示范效應使全國許多地方紛紛投資開發旅游洞穴,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得到發展,加上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原先處于偏遠地區的洞穴,由于它們獨特、典型、齊全的洞穴景觀,也逐漸被開發,對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甚至于成為帶富一方的“領頭羊”,如武隆芙蓉洞(1984 年對外開放,4A級)、建水燕子洞(1987 年對外開放,4A級)等。從地域上看,洞穴旅游的發展也不局限在西南、華東等少數區域,-些洞穴資源較少的區域也得到發展,如北京的石花洞(1987年對外開放,4A級)、洛陽雞冠洞(1993 年對外開放, 5A級)、遼寧本溪水洞(1983 年對外開放,4A級)等,不僅體量大,而且質量級別較高。
第三階段為平穩發展期(2000 年以后),隨著我國多元化的市場主體結構發展和優勝劣汰機制的形成,國內溶洞已經進入相對平穩運行階段,一些新式洞穴依賴特有的洞穴資源或者利用科技的力量,通過文化注入、營銷創新、品牌塑造來培育和提高溶洞旅游產品的符號價值,如沂水螢火蟲水洞(2000 年對外開放,4A)、利川騰龍洞(2006 年對外開放,4A)、山東泰安的地下大裂谷(2013 年對外開放)等,這些洞穴運營狀態好,處于上升階段。而另外一些則由于缺乏創新性開發理念和方式,局限于洞內景觀利用,導致產品老化嚴重,主要表現是溶洞旅游人次和收入總體開始下滑,部分溶洞出現勉強維持、苦苦支撐甚至關門謝客的境況。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司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