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Service project
日前,由中國考古學會等單位主辦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們認為,上山文化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跟隨專家的腳步,筆者走進上山文化遺址群,探訪“遠古中華第一村”以及遺址發掘的故事。
萬年前的稻作遺存
來到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片金燦燦的稻田映入眼簾。田野中,“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8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題寫。
建立在遺跡原址上的上山遺址保護展示館,由兩座仿干欄式木構建筑組成,建筑面積1567平方米,分為1號館和2號館。走進1號館,首先看到一大片裸露的遺址。不同深度的灰坑、灰溝里,站立著10余個根據考古隊員形象制作的蠟像,生動還原了上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上山遺址經過四期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2000余平方米,出土1000多件文物。1號館展示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1粒“萬年稻米”。上山遺址考古發掘負責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講述了這粒稻米背后的故事。
2000年秋冬之際,蔣樂平帶領的考古隊在浦江周邊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了位于黃宅鎮渠南村北的上山遺址,遺址出土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大口盆殘器。此后,這種大口盆不斷發現,并相繼出土了許多石磨盤、石磨棒、石球和大量夾炭紅衣陶片。在這些陶片的胎土中,考古隊員發現了稻殼、稻莖和稻葉遺存。
蔣樂平曾從事河姆渡考古工作10余年。上山遺址的文化內涵,讓他感到難以判定?!斑@種夾炭陶河姆渡也有,但大口盆從未見過,這個遺址可能不屬于河姆渡文化?!?/span>
2002年,蔣樂平偶然得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可以對夾炭陶片進行碳14年代測定,于是托人將4片上山遺址的夾炭陶片送去北大檢測。
2003年1月,北大吳小紅老師電話告知蔣樂平:測年結果經過樹輪校正,陶片距今約11400年到8600年?!奥牭竭@個結果,大家都震驚了?!笔Y樂平說,“這樣看來,陶片里的稻殼,也有上萬年歷史?!?/span>
鄭云飛等植物考古學家選取了幾件保存有清晰稻殼的夾炭陶片進行研究,對小穗軸、植物硅酸體遺存的分析表明,標本里有一部分為馴化稻。
之后,考古隊員對上山遺址土層進行浮選,在早期文化地層中發現了數粒炭化稻米?!吧仙竭z址早期文化地層中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必撠熒仙竭z址植物浮選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說。
1號館內展示了上山出土的部分夾炭陶片和燒土塊。通過放大鏡,可以清晰看到陶片和土塊內的稻殼印痕?!吧仙较让癜训練?、稻葉碾碎后摻和到陶土中,一是為了減輕陶器重量,二是增加陶土黏性,防止陶器燒制過程中開裂?!笔Y樂平說,上山稻谷中保留的小穗軸出現折斷痕跡,不同于野生稻粒自然脫落的平整離層,具有馴化和栽培的特征。
展廳里還有上山遺址出土的鐮形器、石磨盤、石磨棒等石器工具。蔣樂平介紹,鐮形器、石片石器等器物的刃部有收割禾本科植物的微痕,并存在水稻植硅體,由此判斷它們是水稻收割工具,而石磨盤和石磨棒則可能是稻谷脫殼工具?!吧仙竭z址出土陶片中近90%的夾炭陶片包含有大量碎稻殼,這是最原始的谷糠,證明稻米脫粒食用的狀態?!笔Y樂平說。
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遺址的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上山文化不僅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世界文明也有著獨特而重要的意義?!敝袊鐣茖W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
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北區稻田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遠古中華第一村”。這是中國考古學泰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今年9月為上山所題。
“上山有兩大文明表現,一是有了栽培稻,二是開始建造木結構房屋。”蔣樂平指著上山遺址保護展示館前的草坪說,這里曾發現長11米、寬6米、由3排柱洞構成的建筑基礎,這種建筑形式跟河姆渡的干欄式建筑比較相似。“河姆渡建筑遺址由于長期被地下水浸沒、與空氣隔絕而保存較好,上山遺址的木質建筑早已腐爛,只留下柱洞?!?/span>
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以排柱式木構建筑為主要特征的居住遺跡在上山文化遺址中越來越多地被發現。此外,還發現了環壕、中心臺地、墓葬等,具有早期聚落的特征。“這些遺址分布于錢塘江上游和靈江流域的河谷盆地,它們共同構成了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蔣樂平說。
圖片及文字僅供閱讀參考學習,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