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Service project
由于旅游活動的開展,洞穴水文地質條件和表層喀斯特特征的改變,往往導致洞穴環境產生巨大的變異、污染,甚至破壞。國內眾多學者對旅游洞穴的保護主要從旅游洞穴容量的調控、景觀修復、洞內環境監測三方面進行研究。
(1)旅游洞穴容量的調控。對旅游洞穴保護的一個重要措施是旅游容量的測算,謝運球l6、宋林華162)認為,溶洞內的CO,含量是影響游客容量的主要因素,并以 CO,濃度變化為衡量標準,建立了洞穴游客容量的計算模型。鄭天然利用洞內CO,含量和熱量計算了木蘭溶洞旅游環境容量。王劍等從空間環境容量、生態環境容量、經濟環境容量和社會環境容量4個方面定量研究了織金洞景區的旅游環境容量16。向旭等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對旅游洞穴容量的測算方法還應該充分考慮旅游容量的動態性分析,要根據洞穴的具體情況確定與之相適應的測算方法。
(2)旅游洞穴景觀的修復和保護。許多洞穴對游客開放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景觀受風化、破壞等問題,洞穴的旅游價值逐漸降低。宋林華針對浙江瑤洞己破壞的碳酸鈣景觀,提出了修復的建議和進行了復生實驗162;王靜對云南彌勒白龍洞的碳酸鈣景觀也進行了相應的修復試驗166。馮紹國認為,洞穴沉積類景觀的恢復,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清洗表層污染物質以還原景觀效果,一是在已損壞沉積物表面進行沉積掩蓋(67]。孫慧針提出了用控制洞內燈光的方法和引進國外的納米技術對已被破壞的洞內沉積物進行修復168]。楊曉霞系統地闡述了洞穴燈光植物對碳酸鈣景觀表層的危害,結合預防、物理、化學等多種方法來治理燈光植物,從而保護洞穴景觀。
(3)旅游洞穴環境監測。旅游洞穴環境保護主要針對旅游活動引起的CO源和熱源效應采取對策,主要方法是對洞穴環境進行監測。洞穴空氣中的C0,必須在 5000ppm 之下才能使洞穴旅游活動正常進行。處于原始狀態的洞穴,COz濃度均≤1000ppm!79]。程壽全認為,洞穴大氣中CO收支取決于游客呼出量、洞外流入量、洞內流出量、洞內自然生成量和洞穴次生本底量等指標!7。張薔對北京石花洞[721、宋林華等對河北白云洞的監測后發現CO含量與日客流量成正相關關系162]。氣溫方面,旅游活動的開展,洞穴的恒溫現象被破壞,總的趨勢是使洞溫不斷升高。專家們對許多洞穴研究后發現,洞溫與洞內燈光照度和旅游人數呈正相關關系(70]。如貴州織金洞開放洞段的氣溫比剛開放時平均升高了0.6℃(731;北京石花洞開放后的溫度比原來增加 2.5~3.5℃,平均增加了3℃。
4 旅游洞穴的空間分布
目前,對旅游洞穴空間分布類型、旅游洞穴的空間分布特征、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相關研究還相對較少。
梁留科對全國旅游洞穴資源地域分異進行研究,認為我國洞穴旅游資源分布上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從總體特性來看,既集中,又分散;二是從地域分布上看,南方是以自然洞穴為主,北方是以人工洞穴為主[751。韋躍龍通過對我國巖溶旅游資源空間格局研究,按地理和行政區域及系統分區分類的方法,將中國巖區域分為4級:區域、區、亞區和樣塊,并以巖溶景觀的山景、水景、洞景等3種主要類型,提出巖溶區域成景耦合系統間的差異是造成中國巖溶旅游資源空間異質性的根本原因12。張遠海對中國大型巖溶洞穴空間分布及演變規律進行研究,提出了我國大型巖溶洞穴(地下河)絕大部分均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同時以雨熱同期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為特征。何小芊對江西省巖溶旅游洞穴資源地理分布及其開發進行研究,認為江西省境內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巖溶洞穴地理分布上具有范圍廣泛、局部集中、多分布在山地與丘陵地區的特點。
通過梳理發現,目前對旅游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洞穴價值評價、旅游洞穴的開發與利用、旅游洞穴的保護、旅游洞穴的空間分布等,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但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著不足:
(1)從研究對象的范圍尺度上看,由于數據獲取的難度,國內學者更多是對單個省份或部分地區的旅游洞穴進行研究,大多為個案研究,從整體和區域對比的角度研究卻很少涉及。
(2)從研究的內容上看,學者更多關注的是旅游洞穴的開發利用、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但實際上,對于研究的對象本身,即旅游洞穴的總體情況還尚未掌握,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我國目前被開發的游覽洞穴總數約為400余個”,但具體的數量還未進行過系統的統計研究。以往研究很少著眼于國內旅游洞穴總體的質量級別、時空分布、門票價格等,對旅游洞穴的經濟屬性的情況還缺乏系統、數量分析。
(3)從研究方法上看,國內對旅游洞穴的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為主,缺乏直觀的、量化的描述。對 GIS 技術應用還很少,沒有完全發揮 GIS的分析功能,隨著其空間分析功能不斷提升,可以深入運用 GIS方法研究旅游洞穴。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司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