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Service project
廣西石灰巖分布廣泛,面積達96372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40.72%,是世界上巖溶地質研究較好的地區之一。在數以千計的巖溶洞穴中,除了發現上述常規的沉積景觀外,還發現了較多國內外罕見的洞穴奇觀。歸納起來有:傘狀石筍、靈芝狀石筍、花狀石筍神圈、舌狀鐘乳石、喇叭狀鐘乳石、蓮花盆、潔白霧凇以及 36.4米高的世界排名第二的大石筍。這些洞中珍奇,其分布與形成對水動力、水化學和洞穴環境條件要求更嚴格、更復雜神奇?,F分述如下:
傘狀石筍 位于桂林市荔浦縣城北 20公里的銀子巖內,傘體高約3米。上部呈錐狀,高1.3米:錐體的底部直徑50厘米;傘柄直徑20厘米左右,高1.7米:傘柄和傘頂部的表面凹凸不平。其成因一種是滴水造成的,由于命柄部含CaCO,水溶液濃度均勻,滴速相當,傘柄均勻向上生長,當長到1.7米之后,水溶液滴速突然加快或溶液濃度突然加大,故CaCO,沉積便迅速橫向增長,直到沉積直徑達到50厘米左右,水的滴速逐漸均勻減慢或水溶液濃度逐漸均勻變小,此時,傘頂直
徑慢慢均勻收縮,直到滴水停止,錐體形成為止。另種解釋是空心石筍,由于層壓水溶液由下向上噴,其噴速由均勻一加大一遞減…停止CaCO,沉積由均勻一加快一漸慢一停止。先為傘柄階段,后為傘頂階段。
石靈芝(靈芝狀石筍)該類石筍分布于廣西隆安縣龍虎山風景區靈芝洞中。石靈芝生長在兩個上下疊置的淺水塘中,上水塘有24朵,下水塘有4朵,各水塘四警有邊石壩(圖1)。石靈芝高80-100厘米,冠部直徑1米,莖直徑30-40厘米,其上有凸起的肋環和四入的溝槽,石靈芝呈乳白色,有單個生長,亦有多個連體生長。石靈芝的成因,因為它生長在淺水塘之中,水塘有流石壩,塘邊有邊石壩。石靈芝、流石壩與邊石壩。三者均隨著水面的升高而國步增長,對應石靈芝部分有頂滴水,石靈芝就是由洞底積水和洞頂滴水聯合作用牛長的“水中滴石"。其生長過程比較復雜,在較為平坦的洞底上,開始有早期的滴水,相應地生長了石靈芝的“莖部”,隨著水面的增長,莖部逐漸向上生長。到了水面較高的位置時,洞頂滴水幾乎停止,從過飽和的塘水中析出碳酸鈣結品。這個時期水面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碳酸鈣沿水平方向堆積越來越多,干是形成了石靈芝的冠部苯礎,有的“葉片”還會相互聯結起來。經過一段相對穩定的時間之后,洞頂又開始產生新的滴水,水塘上的水面逐漸增至最高位置,塘口流石壩和石靈芝葉片也相應增高增厚,這樣就形成了石靈芝的冠部,當地勢升高,塘水退出,滴水停止,石靈芝則停止生長?;ò隊钍S及神圈二者分布于廣西隆林縣城西4公里的當蓮洞神圈景區中,在方圓20多平方米范圍內,有直徑大到73厘米、小不及10厘米的神圈10個其中還出現一些圍套圈、環扣環的有趣組合。關于神圈,是由滴水并在同時產生的均勻環形濺水情況下,在溶蝕與沉淀交替作用下形成的,此外,滴水落點地面平坦也是必要條件。而環圈直徑的大小由與滴水差成正比?;钍闩c神圈共生在一起,構成一道獨特風景線。其高約50厘米,冠部分瓣,直徑40厘米,粗壯的莖直徑達 30多厘米。形成原因是滴水點或小型石筍頂部由滴水自滴水窩向四方濺射的條件下同時沉積下來的形如葉片或花瓣的放射片狀物。
舌狀鐘乳石 位于廣西鳳山巖溶國家地質公園西西里洞洞晚上,形似人的上下唇,上唇短,下唇長(又似人舌伸出口之狀)。舌狀鐘乳石長約1米,口徑約50厘米。水溶液從鐘乳石(空心)中心向下噴流,推測前期以噴為主,導致“上下唇”幾乎同步增長:后期以順
壁漓流為主,因而“下唇”增長快。當水溶液停止噴流,最終便形成舌狀鐘乳石。
喇叭狀鐘乳石 位于廣西南丹縣里湖鄉甘塘地下河洞頂上,距地面約 30米。喇叭狀鐘乳石一大三小,大的呈典型喇叭狀,上小下大,中間空,長1.5米,喇叭口徑80厘米:小的長80厘米,喇叭口略擴大,日徑約40厘米。其成因與舌狀鐘乳石相似,水溶液從鐘乳石內部向外傘狀噴出,由于壓力較大、溶液濃度較大,沉淀亦較快,當水溶液停止噴射,喇叭狀鐘乳石因此而形成。
蓮花盆 該類奇觀最先于1981年發現于廣西陽朔蓮花洞,計有102盆,后陸續在凌云縣的納靈洞發現有218盆,樂業縣的羅妹洞中有296盆,隆林雪蓮洞中有41盆。宜州市的荔枝洞有20盆。南丹甘塘地下河岸邊有3盆、鹿寨縣九龍洞中有4盆。蓮花盆一般長在淺水流石壩池中。一年四季除凌云納靈洞的蓮花盆長年浸泡在水池中外,其他洞穴蓮花盆只能在雨季才能有水浸泡,此時,最色極桂。蓮花盆直徑一般1米,高約30厘米,其中最大的是被譽為世界蓮花盆之王的發育在樂業的羅妹洞,直徑達9.6米。蓮花盆形成的條件大約有三:(1)有一塊早先存在的平坦且不水的洞底:(2)蓮花盆初生之際,其外圍必須有流石壩同時生長并形成一個封閉的池塘:(3)在水塘上方對應洞頂上有水量較大的滴流。由此可見,蓮花盆、流石壩、池塘三者之形成應始于同時,爾后則還次同步加深與增高。它足流石壩中的滴水、池水和流水三者協同的沉積物,三方面的作用是同一起點和絕對同步,限制條件十分嚴格,而且它是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形成,從古至今發現相對較少,其蓮花盆似片片荷葉浮于水面,美麗面神奇。
“霧凇”位于廣西百色市西 30公里陽圩鎮附近是近兩年開山取石而發現的封閉式洞穴陽洞第洞廳中,一枝霧松直徑約 30厘米,有數十條至數百條“冰針"簇擁而成(圖5)。外觀冰晶玉潔,婀娜多姿,令人陶醉。該景觀是在非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據測定年齡為30004000年,以新鮮、潔白、透明的特點而勢壓群芳。其成因有三:一是地勢低,洞中濕度大,常年霧氣騰騰:二是密封,不透光未氧化;三是保護得好。
巨型大石筍該景觀位于廣西鳳山縣城郊一個有石筍博物館之稱的鴛鴦洞中,洞內高度大于10米的石算有32條,其中最大的高達36.4米,底部直徑約3米(圖6),該巨筍僅次干古巴Cueva San Mairin洞內的世界第一的63.2米高的巨筍和意大利世界第二的38米高的巨筍,這些個體巨大的石筍的形成主要與下面幾個通道:(3)洞頂山體表面位置相對較低,水資源豐富,包括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可不斷為重力水補充水源,(4)洞廳的環境包括溫度、濕度有利于 CaCO,的沉淀結品:(5)由于滴水或濺水條件的差異或發生變化,造就了石筍的千姿百態:(6)關于高大石筍的成因,因石筍本身直徑并不十分突出,屬瘦高型,所以滴水在單位時間內水量不太大,主要是滴水時間比相對低的石算要長得多。由于新構造運動不斷影響,洞廳不斷加高加大,洞頂也增加 裂隙,形成一些新滴水,有的滴在洞底便形成新石筍,有的滴水仍沿原孔洞往下滴,持續滴在原已形戚的石筍上,使之持續增高加大。故接受滴水的時間是控制洞內瘦高型石筍高度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高的兩條石(29米、36.4米),推測它們最初是從洞穴形成初期開始發育,隨著洞穴加高加大,原滴水從不停歇,近勻速持續疊加增長,最終形成當代世界級石筍奇觀。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司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致歉!